中国出口欧洲十国的鸡蛋制品,因为检出禁用抗生素恩诺沙星超标,被欧盟紧急通报,波及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挪威、波兰、西班牙和瑞典十个国家。
此前,中国出口的月饼、辣条等产品都曾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国外召回,一时间,“中国制造=劣质产品”的标签似乎又要被贴上。
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那些抱着“赚快钱”心态的企业,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次的“毒鸡蛋”事件,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中国食品安全的脸上。
据22日欧盟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通报,中国出口的蛋制品因为恩诺沙星超标,被紧急叫停,并且这批问题产品已经销往了欧洲十个国家,影响区域之广,令人震惊。
然而,这种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尤其是对儿童的危害更大,可能会引起耐药性问题,甚至引发“超级细菌”的出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早在2020年,《瞭望》周刊就曾曝光过长江流域抗生素污染问题。
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孕妇和儿童尿液中均检测出了不一样的种类的抗生素,其中约80%的儿童尿液样本中查出了兽用抗生素成分。
事实上,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农业农村部早已制定了严格的兽药残留监控计划,要求对鸡蛋中的兽药残留成分进行严格管控。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铤而走险,滥用抗生素,最后导致“毒鸡蛋”流入市场。
“毒鸡蛋”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漏洞和抗生素滥用问题的严重性。
当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畜牧养殖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一些养殖户开始大量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
一方面,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失去作用,最终形成“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抗生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尤其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抗生素滥用问题并非个例,而是都会存在于中国畜牧养殖业的各个环节。
从饲料生产到动物防疫,从疾病治疗到屠宰加工,抗生素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产业链。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对上海地区儿童尿液中的抗生素成分进行过长期监测,结果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抗生素总检出率下降了近20%。
从养殖户到消费的人,从监管部门到企业,都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让那些“赚黑心钱”的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要加强对养殖环节的监管,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引导养殖户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完整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我们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要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拒绝购买和食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毒鸡蛋”事件警示我们:食品安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能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从“毒奶粉”到“毒鸡蛋”,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也重创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的人一起努力,才能重塑中国食品安全形象,让“中国制造”成为安全、优质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