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国内各地方调控政策支持、促消费政策相继落地、新品集中上市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稳步回升的态势,其中国内新能源车和汽车出口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复苏带来有力支撑。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国内整车销量达2,597万辆,同比增长5.9%,其中乘用车2,247万辆,同比增长4.3%;新能源汽车834万辆,同比增长33.7%,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达到31.6%;传统燃油车1,763万辆,同比下降3.6%;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8%。
2023年,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基本消除及主要汽车市场的需求逐步恢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景气度的提升,行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公司顺应市场变化,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不断的提高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推行精益化管理、提质增效、运营改善等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213.6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8.55%;实现总利润286.5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3.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0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1.48%。
报告期内,金鸿顺一直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内部治理体系。增设研发中心、生产管理中心,强化研发和生产管理能力;落实并加强内审部门职权,强化企业内控管理。报告期内,公司明确了未来战略方向: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公司不仅在夯实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基础上,还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了战略布局。在新材料、新工艺、智能热管理、动力电池回收修复等领域,加速企业转型升级。公司投资深圳市锐赛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在退役电池修复再生领域的发展创新;投资武汉蔚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应用。
公司始终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头部主力整车厂的技术发展趋势为公司研发导向,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满足主机厂同步开发及客户自身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产品配套需求。同时,公司一直在改进业务部门的营销模式,提升业务管理上的水准,并加强完善研发中心、品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对接关系,迅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并主动发掘优质客户、发挥区域优势。报告期内,积极投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公司成功量产铝电池壳产品,为国际某知名品牌电动车配套。
公司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员工技能培训及绩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生产调度,合理的安排原材料的库存、采购和生产订单的下达,质量管理部门严格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对产品做把关,保证所有出厂产品的合格率。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的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用户短时间内快速供货的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行精益化管理,全方面实施降本增效,从生产、采购、销售、包装运输、财务、人力等多重维度减少相关成本、提升效率;同时,进一步强化工艺创新,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为提升全员降成本意识,公司将降本增效的理念贯彻落实,有效的控制产品制造成本。
作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贯格外的重视研发技术及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一直在优化研发机构设置,提高研发人员综合素养和能力。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汽车冲压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在冲压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工件校检、模具成型、模具修复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多项专利;2023年度公司新增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公司目前共拥有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08项。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高精度、高强度/超高强度零件模具、多工位模、级进模等产品工艺技术上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江苏省级绿色工厂称号及通过了钛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对现行制度及业务流程做全面梳理,加强内部流程建设,并借助数字化车间的运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此外,公司还积极鼓励员工发挥主人翁精神,以合理化建议为切入点,围绕产线改善、设备保养、技术革新、工艺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此来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C36汽车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制造业(C36)下属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C3670)。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车身和底盘冲压零部件及其相关模具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具备拥有较强的汽车车身和底盘冲压零部件生产制造能力、同步开发能力及与整车制造商同步配套方案设计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开发能力,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重点骨干企业。公司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上汽飞凡、光束汽车、奇瑞捷途、福建奔驰、吉利汽车、吉利商用车、广汽乘用车等国内知名整车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也是本特勒、博世和大陆汽车、派瑞格恩等著名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配套商。
公司经过长期努力,已在汽车车身件、底盘零部件和电池箱体领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大多数表现为研发技术、客户资源、生产的基本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具体如下:
公司有着先进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的冲压技术等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
作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汽车冲压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在冲压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工件校检、模具成型、模具修复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多项专利。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高精度、高强度/超高强度零件模具、多工位模、级进模等产品工艺技术上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公司紧紧围绕模具产品向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等方向进行研究与开发,拥有精密冲压模具设计、加工、制造能力,形成了冲压模具产品研制、设计与制造平台,为满足与高效、高精工艺生产装备相配套的先进模具产品需求,公司全面实现设计数字化、CAE/CAD/CAM一体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公司在模具设计能力方面拥有全3D实体化设计能力,在模具制造方面拥有3D数据链加工、在线检测及三坐标检测等工程保障和实现能力。
依托公司先进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开发能力,公司已在超高强度钢冷冲压模具、真空助力器壳体多工位精密模具、底盘超长高强度零件模具和异形管件复杂成型模具等领域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优势及特色产品,并体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通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实现创新冲压技术的持续开发,目前公司在高强度/超高强度钢零部件冷冲压技术、铝合金冲压技术等方面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使用高强钢/超高强度钢能够最终靠减小壁厚来减轻零部件质量,实现车体轻量化,同时其超高的强度又能提高车辆碰撞安全性,满足轻量化和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对高强度/超高强度钢零部件采用冷冲压工艺,克服热成形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且效率低的弊端,产品成型稳定、回弹变形可控,适合快速批量化生产。
车身及底盘冲压零部件所用传统材料为车用钢材,而一样体积铝合金的重量仅为钢材的1/3,用铝合金代替钢材,能非常大程度上减轻车身及其他零部件的重量。目前,公司与大陆汽车等著名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开发以铝合金为原材料的真空助力器壳体和电池盒盖冲压技术,应用于沃尔沃及奥迪部分车型;与东山精密(002384)合作,公司自主研发以铝合金大板为原材料的电池壳冲压技术,产品应用于国际某知名品牌电动车,报告期内已量产。
公司紧跟新能源电池托盘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公司研发团队对新能源电池托盘生产技术的攻坚,成功攻克高强度钢辊压框架整体的结构加金属激光焊接技术,此技术满足电池托盘总成对钢度、强度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实现了电池盒托盘的减重、提升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
公司历来重视成本控制,建立了包括工装设计、模具研发制造、自动化冲压、机器人焊接和电泳涂装在内的冲压零部件生产的基本工艺链。公司通过产品设计阶段的工装设计,尽可能地将多工位模、级进模作为模具的研发方向,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精简生产工序,并以科学的裁剪方式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损耗。公司通过模具的研发制造,将工装设计与产品制造紧密结合,工装设计理念和模具使用的过程中的信息得以迅速反馈。公司通过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慢慢地提高自动化生产比例和采用焊接机器人等方式,以减员增效为手段,显著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公司以苏州总部为核心,布局华东、华中、华南等地的汽车产业集群,公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整车制造商和著名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上汽飞凡、一汽大众、光束汽车、奇瑞捷途、福建奔驰、吉利汽车、吉利商用车、广汽乘用车、本特勒、博世、大陆汽车、派瑞格恩等。
整车制造属于高度精细化产业,因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公司依托ISO/TS16949:2016质量控制体系,在优秀的研发能力、高效的生产模式和严格的管理体系下,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报告期内,公司产品质量合格率99.99%。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156,334.96万元,同比增加24.32%;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权益103,157.62万元,同比减少0.56%。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213.65万元。同比减少8.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03万元,同比增加151.48%。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三年,我国制造业及汽车工业发展机遇与竞争和挑战并存。在过去的十年中,制造业和汽车业在研发、设计、制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总实力大幅度的提高,产值规模稳居世界前列。随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加大力度节能减排,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地发展,汽车产业链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国家提出坚持创新、推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科技强国的战略规划,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动力,国内汽车金属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进入规模整合的阶段,将促使优势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自主开发,加速向轻量化和高端市场转变,加大了行业竞争的强度。深化了行业发展趋势。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稳中求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驱动了投资向创新和节能减排趋势,整体环境成为公司发展硬约束和重要社会责任。
(3)受国家政策驱动,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将深层次地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国内企业为应对竞争发展压力,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融合加速,在全面创新优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汽车产业将引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4)公司制作经营在宏观经济、消费环境、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24年国内外汽车市场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市场需求波动、人力成本上升、供应链“穿透式”管理能力及整车企业竞争加剧传递的降价、回款等压力,将进一步考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成本竞争能力和核心供应链拉动能力。
从技术趋势来看,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汽车产业“电动智能网联”的发展趋势以及“数字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充分体现,都将引发和推进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变革,新材料、智能网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新的产品理念、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跨界进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化的约束以及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体系的打造,对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把握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新的挑战。
从全球化发展来看,国际整车企业普遍实施全球平台产品和采购策略,国内自主品牌正在加快海外市场拓展、尝试全球生产布局,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格局是全球市场、全球平台的全方位竞争,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定具备与整车企业国际市场拓展战略相符的配套供货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全球配套布局,实现创新持续发展。
公司致力于成为卓越的汽车零部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坚持以汽车部件为基础,不断拓展新能源领域业务的发展的策略,围绕技术、客户、资源、资质等核心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用户需求、不断打造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企业价值。
着力提质增效、释放产能。聚焦客户来源、产品结构、产线整合、管理优化、费用管控等方面,有效展开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持续做好“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强化安全环保工作。聚焦汽车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寻找投资并购机会,适时布局海外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我们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国内整车销量达2,597万辆,同比增长5.9%,其中乘用车2,247万辆,同比增长4.3%;新能源汽车834万辆,同比增长33.7%,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达到31.6%;传统燃油车1,763万辆,同比下降3.6%;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8%。
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困境,比如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不振等,但我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正处在从投资和基础设施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转型期。公司要紧紧抓住聚焦汽车领域,抢占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机会,紧密结合行业趋势,不断磨炼内功,寻找增长的契机,构筑更为坚实的竞争壁垒。2024年公司发展计划如下:
公司以苏州为总部,强化华东、华南、华中区域整车厂客户关系管理,加速新订单获取;积极推进生产产线的扩张,将订单转化为产能,确保客户交付;同时转移低效产能,提高整体效益。
充分发挥自身特殊机会投资能力,利用资本市场等有利条件,投资成熟的、现金流较好的优质项目,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加快公司转型升级。加强投后管理,赋能被投企业快速进入产业化轨道,加强公司整体的上下游联动,实现被投企业营收增长和利润增长。
公司将加大校企合作,特别是增强技术性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在锂电池回收修复方面开展具体项目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与国内汽车专业较强的院校开展热管理、轻量化、智能网联等相关合作。进一步完善公司研发中心功能与设备,不断提升公司独立研发能力。
加强公司生产制造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公司生产信息化系统能力,改善工艺、工序,全面加强质量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各职能部门要持续优化管理运营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支持能力,降低管理运营成本。
根据未来战略发展需要,公司积极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重点引进业务拓展、项目开发、行业技术专家和财会等专业人才,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梯队。针对新员工,公司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行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助力员工快速融入公司文化,更好地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内控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优化内控政策和程序,加强内控宣传和培训,提升各部门对各环节风险的管控力度,尤其加大投资、内审、财务、法务、证券等部门的风险管控,规避潜在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公司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加速推进公司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金、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等资源,改善经营状况。同时,公司将谨慎推进对外投资,利用资本平台做大做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目标。
公司主要产品为车身结构零部件、底盘零部件及新能源电池箱等,产品主要应用于乘用车领域,公司业务的发展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如果未来汽车行业景气度出现明显下滑,将导致总需求下降和加剧行业竞争,公司可能面临业绩持续滑的风险。
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致使汽车零部件行业不断壮大。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实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导致行业竞争有所加强。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如果公司不能巩固并增强已有的优势,将存在市场份额下降以及被整车厂商的其它零部件供应商替代的风险。公司将持续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同时继续专注于轻量化等零部件的设计和开发,增强产品质量稳定性,巩固既有市场。
公司原材料主要为车用钢材等,直接材料成本占公司当期生产成本的比重比例较高,对公司毛利率的影响较大。如果上述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将直接导致公司毛利率的下降,并引致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
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7.56%,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的真实需求下降、客户对公司供应商认证资格发生不利变化、因产品交付质量或及时性等原因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而使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采购产品或者公司未按计划拓展新客户,将可能给公司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产品具有特定的销售生命周期。为保障业务稳定增长,公司需要与客户持续合作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必须经过客户严格的质量认证后方可批量供货,认证过程周期长、环节多,不确定性较大,企业存在因新产品未通过认证而影响业绩平稳增长及客户合作伙伴关系的风险。
202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为18,267.14万元,其中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比为87.17%。公司应收账款的规模由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业务经营模式所决定。公司的主要客户均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地位,资产规模较大,经营稳定,商业信誉良好,为公司的长期业务合作伙伴。报告期内,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为稳定。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恢复扩大,应收账款余额也将有所增长,若该等款项不能及时收回,可能给公司带来呆坏账风险。
公司及全资子公司长沙金鸿顺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如果在未来不能持续取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或者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生明显的变化,则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吉利汽车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山精密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金鸿顺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